整裝打包的20噸間位芳綸從泰和新材生產車間運抵青島港后,搭乘青島至漢堡的遠洋貨船,發往德國。
這已經是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來第5次大規模出口間位芳綸。
今年1-8月,泰和新材氨綸、芳綸的出口總量達2650噸,同比增長53%。
還有一組數據,同樣惹眼:2015年,泰和新材的氨綸產品產能達到4.5萬噸,位居全球第五位;間位芳綸產能7000噸,位居全球第二位,國內第一位;對位芳綸年產能1500噸,居全球第四位,國內第一位;芳綸紙年產能2000噸,居全球第二位,國內第一位。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出口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泰和新材產品出口量緣何可以“不減反增”?“傲嬌”的數字背后,有何制勝之道?
技術創新領銜高性能纖維行業
在泰和新材采訪,記者總能驚訝于科技創新帶來的太多“奇跡”:比如看起來平凡無奇的間位芳綸,做成除塵袋,能過濾掉煉鋼、水泥等高污染企業產生的高溫粉塵;做成消防服、作戰服,能有效避免燒傷燙傷;做成蜂窩夾芯材料,又是高速列車、飛行器的理想結構材料……這種集優異的耐高溫性、阻燃性、絕緣性和可紡性于一體的高新技術纖維,已被廣泛應用于國防、安全、環保、交通等多個領域,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
作為曾捧回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成果,間位芳綸的研發成功,在泰和新材創新發展之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從早到晚都穿著‘迷彩服’在試制車間里鉆來鉆去,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一年,兩年,三年,四年,歷時五年終于正式投產。”回憶起彼時帶隊研發時的艱難,間位芳綸項目負責人、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西全仍不免感慨。而這一切,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的榮耀時刻,宋西全又覺得“都值了”。
間位芳綸正式投產的深度意義還在于,公司突破了此前僅以氨綸為主的單一產品結構,開始專注于產品結構的豐富與產業鏈條的延伸布局。
不只是間位芳綸。梳理該企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技術創新一直伴隨始終。“研發一代、生產一代、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的循環研發模式引領下,該公司始終保持年科技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5%左右,在國內率先實現氨綸、間位芳綸、對位芳綸、芳綸紙的產業化技術和工業化生產,填補了4項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使煙臺成為我國氨綸、芳綸、芳綸紙的發祥地,徹底扭轉了國內氨綸、芳綸需求完全依賴進口、嚴重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推動了我國紡織服裝、國防軍工、航天航空、安全環保等行業的健康發展,泰和新材集團也成為代表我國高性能纖維行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標桿企業。
秉持著“精干主業,有限多元”的經營理念,在發展好高性能纖維主業的同時,該公司逐步發展起上至精細化工,中至芳綸纖維,下到芳綸紙及芳綸織物為主體的芳綸產品集群,形成國內唯一的最為完整的芳綸產業鏈條,擁有氨綸、間位芳綸、對位芳綸三大產品板塊為主導的十大產品體系。組建6個控股子公司,分別從事高性能纖維、芳綸原料、芳綸紙、芳綸織物、芳綸工程材料、芳綸終端民品的研發和生產。
研發平臺建設是推動該公司不斷推陳出新的最大支撐力。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打造出國內一流的研發平臺,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芳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發平臺。
依托領先的研發平臺,通過在技術隊伍實行導師制等措施,該公司的四大主導產品均已形成以技術帶頭人為核心的高水平技術隊伍。目前,整個研發團隊共擁有研發人員170多名,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20%。
憑借在高性能纖維研發、生產及應用開發方面的亮眼表現,泰和新材集團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863計劃等科研項目11項,2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牽頭制定了氨綸長絲、間位芳綸短纖維、對位芳綸長絲等7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參與編寫了15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始終保持了行業的領軍地位。
體制創新激發企業經營新動能
時間,回到8月1日。
煙臺泰和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氨綸纖維助劑生產項目正式投產,年可生產3000噸氨綸纖維助劑。
這是泰和新材集團引入外部資金,采取合作共享方式助推企業發展的又一力作。
體制機制決定著一個企業發展進步的活力,決定著一個公司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深諳此道的泰和新材集團不斷深化各項改革,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競爭的體制機制,為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早在2006年,煙臺泰和新材集團就進行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改制,改制后國有股權占公司注冊資本的51%,煙臺裕泰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占注冊資本的49%,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公司投資主體由國有獨資企業變成國有控股企業,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體系,企業發展活力不斷迸發。
推進權屬企業上市融資,是泰和新材通過機制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的又一幕“大戲”:2008年6月25日,煙臺泰和新材集團權屬骨干企業――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深交所上市,首次發行股票3200萬股,募集資金5.51億元,企業資金實力和應對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截至目前,公司市值超過80億。2015年8月,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參股企業――煙臺民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新三板。
外部戰略合作的引入,不僅拓寬了資源利用渠道,更建立起利益共享機制。公司先后引入重要原料供應商、產品代理商等戰略合作伙伴成立中外合資的煙臺裕興紙制品有限公司、煙臺星華氨綸有限公司和煙臺民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子公司,在不增加企業負債的前提下,服務于公司主營業務,擴大了資源支配能力。
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公司還在權屬企業推行員工持股,實現骨干員工與企業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目前,5個權屬企業已實現員工持股,最高持股比例達到30%。
在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下,泰和新材集團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自2005年起連續數年榮獲“中國化纖行業競爭力前十強”,更在今年再次榮獲“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榮譽。“十五”以來,泰和新材累計完成投資30億元,實現利潤33億元,上繳稅金20億元,累計分紅15億元,企業資產狀況始終處于行業最好水平,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起點,新發展,新機遇。當前,“十三五”已正式開局,泰和新材將持續以創新驅動為抓手,拓寬發展思路,開啟“三次創業”,按照“不局限于高性能纖維生產基地建設;不局限于高性能纖維產業集群建設;不局限于憑借一己之力謀求發展;不局限于立足現有區域謀求發展”的發展思路,確立“以市場營銷拉動、結構優化促動為支撐,做優存量;以創新項目驅動、資本運作推動為支撐,做大增量”的發展策略,增強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為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百年企業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