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外媒報道,美國能源部旗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PNNL)研究人員與豐田、麥格納、PlastiComp、歐特克(Autodesk)、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及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等業內及學術界的專家人士共同研發了多款軟件工具,可成功預測汽車復雜碳纖維熱塑件的纖維方向(fiber orientation)及長度分布。
目前,汽車業需要成本更低、分量更輕的材料,從而提升燃料經濟性。截止至2025年,美國法規將發布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將該數值限定在54.5英里每加侖(mpg),相較于當前的35.5英里每加侖,該數值的增幅高達60%。
相較于鋼材,碳纖維強度更高,分量也更輕,但其售價相對較貴。為便于未來大規模推廣應用,需要研發符合機械及安全性能的經濟型復合物,例如:聚丙烯(polypropylene)及聚酰胺纖維(尼龍,nylon)等長碳纖維強化熱塑料樹脂(long carbon fiber-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resins)等材料。據PNNL透露,該方法或將加速碳纖維材料的研發并提升其經濟性。


據PNNL解釋,當前碳纖維復合物部件的研發工藝要求車企制模(build molds)、模座配件(mold parts)并進行測試,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延緩了車用碳纖維復合物的創新研發進程,也影響了該產品的成本效益。以PNNL為首的研發團隊已驗證該款工程類軟件,可在模制完成前,制造商將能在“看到(see)”碳纖維復合物設計品的內部結構,該工具允許制造商及汽車零部件設計師更快速地體驗并探索新理念。
為預測模塑件內纖維方向及纖維長度的分布,該團隊利用歐特克Moldflow軟件來完成該目標。這款軟件利用歐特克Moldflow軟件,其建模(models)由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Charles Tucker及其同事共同完成。豐田、PlastiComp、麥格納負責提供技術指導,PlastiComp還負責提供原材料,長碳纖維部件的模制及碳纖維提取由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及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隨后,PNNL將模擬軟件內的預計屬性值與纖維模壓(molded fibers)的測試結果進行比對,從而驗證該軟件與建模的精度。
此外,作為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PNNL與麥格納及豐田合作,將長碳纖維部件與標準鋼制部件及玻璃纖維部件進行比較,分析成本降幅及性能增益。據PNNL發現,碳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技術或能將車重降低兩成。然而,碳纖維部件的生產成本比那類鋼材高了10倍。利用預測工具來優化工藝及結構,該方法或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為提升車用碳纖維的使用奠定道路。